清华大学继续教育

系统工程师(1.5版)认证培训班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如何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相关技术和工具支持复杂产品的正向设计和自主创新,有效缩短复杂装备产品的研制周期,对提高我国装备研制水平,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与国际相比,我国企业尤其是核心工业企业在系统工程领域人才储备方面仍存在差距。因此,工业工程系基于国际系统工程先进知识体和技术,研究并创新性地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教学与培训体系,本培训围绕全生命周期所实施的关键流程活动,开展相关教学培训工作,目的是培养系统工程领军人才与创新人才,有效发挥系统工程方法论、流程及工具平台在重大装备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提升系统工程应用成效。

培训面向我国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型号研制的早期阶段,以统一、规范、图形化的系统工程模型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分析和设计综合,使得不同角色人员之间的需求沟通变得更为高效和顺畅,以模型支撑需求的确认和验证,及时消除歧义和错误,避免研制后期才发现缺陷和错误导致的各种问题,减少整体研发时间和风险,提高产品开发质量。

课程共涵盖了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工程流程集、MBSE方法集、MBSE语言、工具及案例集六个模块的12门课程,共40学时。自2019年来,共举办了20期系统工程师认证培训,培训学员共计1625人,具有高级职称学员占63.35%。参加认证考试的学员共567人,最终通过考试的有328人,获得高级系统工程师认证161人,注册系统工程师认证110人。

1.jpg

图1 某工业集团第一期系统工程师认证培训班合影留念

2.jpg

图2 培训前开班仪式双方负责人发言

项目特色

1.自主创新

(1)系统工程知识体创新

由于我国对国际系统工程前沿理论、方法和工具掌握不够充分,使得学员无法准确理解系统工程的实践价值。在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的支持下,项目团队开展了系统工程教学培训体系设计,创新性地引入国际系统工程知识体,关注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借鉴国际先进教育与实训项目经验,提出将系统工程与系统思维、系统设计联合的教学模式。授课团队多位成员深度参与国际系统工程协会工作,不断将领域最新进展融入教学知识体。

33.png

图3 系统工程教学培训体系顶层设计

(2)教学方法创新

为了让学员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系统工程理论知识和提升应用能力,项目创新性地提出“理论、案例、工具”三足鼎立的教学内容架构和独特的全过程贯通式教学方法。一方面不断迭代线上、线下课程体系与内容,一方面展开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沉浸式、讲练考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jpg

图4 培训期间小组案例任务讨论剪影

(3)课程设计创新

考虑系统工程师的特殊性,对于不同领域(学校、企业、军方)不同层次(领导、管理者、技术、教育者、学生)的学员,同一套课程局限性问题严重。项目引入利益攸关者概念,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开展不同特点的课程安排,授课内容和形式均有针对性设计,定制化地满足了各类需求。

 2.国际影响力

授课团队成员参加了包括INCOSE战略会议、顾问组会议、学术委员会会议、本体工作组成立会等INCOSE重要会议,在国际系统工程学科发展的核心工作中发出中国声音。

张新国教授于2018年获 INCOSE“奠基人”奖,李乐飞副教授于2018-2023年任INCOSE学术委员会主任助理。

5.jpg    6.jpg

图5&6 张新国教授获系统工程“奠基人”奖

7.jpg

图7 张新国教授被评为“专家级系统工程师”

此外,工业工程系承办了系统工程领域大型国际学术会议6次,包括2016、2018年及2021年的INCOSE北京峰会,2017年国际企业系统大会,2020年国际复杂系统设计与管理亚洲会议,2023年国际复杂系统设计与管理会议。“系统设计与管理”课程团队两次受邀于INCOSE年会展示,受到学术委员会专家好评。

INCOSE多位主席及专家(Cihan Dagli、Heinz Stoewer、Bruce Douglass、Daniel Krob)赴工业工程系交流,并开展国际系统工程认证与清华大学系统工程师认证的互认协商。

8.jpg

图8  INCOSE主席及专家访问工业工程系

该培训课程与国际系统工程先进技术接轨,推进了我国系统工程学科发展,拓展了我国系统工程领域的教学模式,为我国装备体系高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获得了参训单位一致好评与认可。

9.jpg

图9 华为公司感谢信

项目培训咨询:周老师 18601993313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终身教育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邮编:100084 电话查号台:010-62793001备案号:京ICP备15006448号-1